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主要经济数据。整体来看,疫情冲击继续加剧,未来稳定经济发展应注意稳就业、稳住市场主体等。
生产方面,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较上月的增长5.0%明显回落。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同比增长9.5%,较上月的增长12.2%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应与上游生产资料仍在快速上涨以及国家加大稳产保供力度有关。制造业同比下降4.6%,较上月的增长4.4%明显下滑,应主要同疫情防控导致生产停滞以及内外需均出现放缓有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5%,低于上月的增长4.6%。此外,4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6.1%,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4月以来疫情进一步蔓延,不少地区纷纷采取防控措施,对服务业造成冲击。
投资方面,1-4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8%,4月环比下降0.82%。1-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从结构来看,1-4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5%,低于一季度的8.5%。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政府已经将稳基建作为托底经济的主要抓手,不过,4月以来,由于各地将工作重心和资源转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启动速度都受到影响。1-4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2%,低于一季度的15.6%。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除了受疫情防控因素影响之外,还与产能利用率不高以及企业预期不佳有关。这种情况下,尽管一季度贷款利率继续回落,且政策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出现较为明显放缓。
房地产方面,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下降2.7%,较一季度的增长0.7%继续下滑,显示市场仍处于寻底过程中。从销售指标来看,1-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9%,较一季度的下降13.8%继续放缓;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9.5%,同样弱于一季度的下降22.7%。房地产销售低迷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由于疫情防控,居民看房购房行为受到限制;二是居民继续加杠杆的能力受到削弱;三是居民对期房销售不信任,也对房地产销售形成拖累。
消费方面,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主要消费品中,除粮油食品类增长10.0%、饮料类增长6.0%、中西药品类增长7.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7%之外,其他消费均为负增长。其中汽车类同比下降31.6%,降幅最大,其次为金银珠宝类、服装类、化妆品类和通讯器材类,降幅均超过20%,显示可选消费受冲击更大。当前消费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拖累:一是消费场景受限;二是消费意愿低迷;三是消费能力削弱。
政策方面,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会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要求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稳住市场主体、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稳就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稳住就业,才能守住民生底线,确保社会稳定。稳就业的前提则是稳住市场主体,尤其是要稳住创造就业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而要稳住市场主体,除了从财政、金融等角度加快纾困帮扶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做到疫情的精准防控。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从5月份情况看,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发用电量等一些先行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5月经济指标有望向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受控之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弹,一方面由于复工复产快于其他国家,出口一枝独秀,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迅速解冻,各项指标大幅好转。但这些因素2022年已不复存在。这是未来促进经济复苏应当注意的问题。(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