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化妆品原创科技力
2022-05-19 151

  大家上午好,我是蒋丽刚,感谢聚美丽的邀请,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我们现在面临的整体国际形势和前几年不一样,俄乌战争、疫情管控等都在影响各个行业,外国化妆品品牌攻城略地,或多或少,大家都会有感知和压力。

  在这时候,我倒想鼓舞一下大家了,谈谈我国化妆品行业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因为工作领域的关系,我比较关心技术。主办方邀请我做个分享,我就说讲一个《崛起的中国化妆品科技力》吧,这几年,国内化妆品行业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就我的浅薄认识,做个小总结。

  得益于这几年化妆品行业的红火,也在资本推动下,和十多年前相比,我们化妆品行业的原创科技力,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先来分析我们当前的形势,首先是法律法规方面,目前新法规把整个化妆品行业的门槛抬高了,推一个新品的成本很高,化妆品企业越来越倾向出品有特色有科技含量的精品。而不是说今天出一个新品,明天出一个,因为把新品养大要花很多成本。

  第二,我们现在国内竞争确实很内卷,要比成分添加的量多量少,还要比成分的价格高低,还要比大牌加什么,不仅都要,还要比大牌加的更多。但是大多数原料的功效,都是来自国外供应商的PPT介绍,真的效果好吗,叠加真的好吗?估计很多化妆品企业都没想过要知道事实,只是机械的堆砌,因为自身验证验证相对较少,更不会考虑性价比问题。

  第三是受疫情的影响,大家都感受到上半年的原料断供、短缺、成本上升。化妆品行业原料较多来自国外,受疫情影响,战争影响,运输困难,价格上涨,贸易壁垒,国家也提出了经济内循环。

  还有一个资本市场对于化妆品行业的投入,慢慢地从投品牌,开始转向投前端的原料和包装制造业。资本更为青睐类似多肽类的高功效活性成分,还有目前特别红火的合成生物学方面的企业,都受到很大的关注。其实这些合成生物学的企业也同时在关注我们的化妆品企业,根据中国的法规,不同的原料进入食品或者进入药品是很难的,但进入化妆品行业就相对容易一点,合成生物学的产出,可以在化妆品行业得到较快速的应用。

  然后我们国家的新原料备案和注册也开放了,2021年注册了六个新原料,2022年到现在已经是9个了,当然目前其中有三个NMN是重复的,但也已经正式启动了化妆品原料的国内原创之路。

  我个人主观地把国内外的化妆品技术做了一个粗略的对比,我理出了化妆品的各项技术领域,就是上面这张对比图。

  从配方技术的角度来讲,中国化妆品企业一点都不弱。化妆品配方大多是物理混合,只要有原料,配方技巧并无代差。

  差距主要体现在化妆品的原料上,因为椰子油和棕榈油我们资源不足,所以基础原料我们并不强,产量较小的专用精细原料,这方面就更弱。

  对于功效原料,有一个特点,如果是有体量的功效原料,中国人开始涉足的,基本上就没有外国公司什么事。我们国家的优势是规模化生产,只要一上量,大规模生产,价格迅速降下来,这方面外国企业基本上拼不过我们。

  我们功效原料的弱势,是品种相对有限,而且大家抄来抄去(成果转让一女多嫁),来回就那几种,内卷严重。我们的问题是缺乏基础研究,缺乏原创,大部分是复制和生产为主。功效原料的红利期,越来越短。

  讲到创新乳化和制剂技术,我们整体水平一般,相比日本我们还差一点,和欧洲比差不多,本质上我们还是乳化剂创新不够,设备更是弱项。

  而在包装、模具方面,中国是很强的,毋庸置疑。大家知道国际大牌的包装大部分是中国采买的,包括香奈儿、纪梵希都是。不是做不出来好的包装,只是因为国际客户要求高,国内客户要求不高,美术设计,造型艺术,西方总体也比较强,导致好像国内产品的包装好像不如国外产品,其实倒也不是国内包装企业技术水平的问题,后面还会提到这点。

  化妆品的生产设备,现在做得也挺不错,部分可以出口欧美,但整体和意大利比较起来,还是落后的。

  动物替代测试方面,中国因为起步晚,比较弱。药监公布了8个替代方法,目前人造皮肤、基因芯片、类器官等国内较少,未认证或标准化。

  化妆品的人体测试方面,因为中国法规要求产品要做人体测试,目前特别红火,一下子多了好多评测公司,但是方法和标准还不统一,目前的设备和软件都是进口的;离体测试方面,中国是绝对弱项,专业的第三方公司相对较少,除了博溪,华代,还有2家斑马鱼公司(环特和水中银),其它知名的还不多,也可能是我不够了解。

  还有硬件仪器和化妆品的结合能力,我们国家还是比较弱的,这里面最强是日本。很多年前日本就推出了可以喷出粉底液的小设备,花王推出第二层皮肤,也是用一个小设备喷到皮肤上。想起日本上世纪90年代做的爱华和索尼随身听,和一盘磁带差不多大小,金属质感,精致小巧,充满机器魅力,日本的精密设备制造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是线G+的结合能力,中国还是可以的,雅诗兰黛也请Perfect Corp做的。互联网推广销售能力,中国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天猫抖音小红书,都很厉害。这些是中国的强项。

  ,是日本,日本的原料无色无味,基本上做核心骨架,活性成分也是单体,技术是先进的,也很细腻。

  ,是欧洲和美国,欧洲的化妆品原料企业,跟民族性格有关系,像德国比较线条,单体比较多,法国比较浪漫,复配原料就比较多了,法国公司典型会做营销。美国相对大大咧咧,品质大条一点。

  中国目前也慢慢赶上来了,有很多厉害的原料企业,我们在一些大宗的原料品种上正在崛起。我国毕竟体量大,很多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为什么国外的化妆品原料仍占中国的大半江山呢,确实人家的技术开发能力是领先的,技术底子国外还是领先的。

  与国内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精细化工、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等科学领域发展更早更成熟;有机合成技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重组、发酵、干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皮肤模型建立)、植物萃取技术、皮肤传输技术(包括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等核心技术能力稳居世界前列。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是产品高品质高质量的有力保证。

  不过我们现在也赶上来的速度很快,比如有机合成,如上海克琴就挺好的,各种分子都能做,纯度也高。做脂质体和纳米乳液等载体,苏州纳康也很不错,比一些国际原料企业做的质量更好,也更稳定;合成生物学,我们国内有几家也很厉害,比如华熙,中科欣扬等;

  国外化妆品原料测试的整个体系做的比较完备,中国做一个原料,检测指标很少,能说清楚的东西很少,但是国外的原料提供资料的内容就会丰富很多。无外乎,一方面是有无真正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规范,认真和耐心。

  一般全球化的原料生产公司都配备有原料安全性、功效性、稳定性检测的各类仪器;精密先进的测试仪器加上健全的测试方法,更耐心,更全面,能为化妆品生产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各类资料,使用起来更放心。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如欧莱雅,宝洁等大企业,以及欧盟法规对他们的要求,所以行业进步,也是需要上下游一起努力,包括法规的要求。

  国外企业领先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科学和商业结合得比较好,他们做一些非常有前瞻性的验证和试验,非常适合于讲故事。现在是讲科学故事的时代,都要结合商业的背景,国外原料生产商这方面的商业结合能力也更强;特别是对于兼具概念宣称的功效成分,具有吸引力的故事背景更利于化妆品企业进行后期市场宣传。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表格对比了一个国外原料企业能够提供给品牌方的资料,同时我们看到国内企业提供的资料,两者存在巨大的鸿沟。

  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国内企业前进步的速度非常快,我看到像上海迦凯的资料,也已经非常齐全,所以国内这几年原料生产商确实在进步。我们只是发展的晚一点,多给一点时间,相信未来可以做到更好。

  中国是世界工厂,国内原料生产商的前沿原材料制备技术,体量大的,说实话一点都不比其它国家差,像维生素,像香料中间体,生产能力是杠杠的。浙江医药,新和成,华恒,梅花,安琪,都是国际一流的。

  除了功效原料,其实基础原料,中国化妆品原料领域也在快速发展。基础原料包括合成油脂,合成聚甘油乳化剂,聚醚类乳化剂,蔗糖酯,我都有收到样品,部分也达到一流水准。

  植物组织定向培养技术,能力也是很强的,大连普瑞康的雪莲,人参根须做的很好。合成生物学的技术,特别是重组类人胶原,是世界首创的。还有一些酶法绿色合成,像安徽华恒用合成生物学做熊果苷,避免了氢醌的使用。还有天然产物结构修饰,我们也不比别人差,如全乙酰化透明质酸等,大家不要妄自菲薄,过去也就是我们行业小,以前大家看不上,真看上了,也就做得很好。这方面我们国家不缺技术。

  筛选天然微生物, 通过工业发酵的方式得到代谢产物,大量生产化妆品基本原料或功效成分。(胞内or胞外)

  在少量的原产植物材料基础上分离培养珍稀植物的愈伤组织,用于种植或提取次生代谢产物,改变培养条件获得较高浓度的有效成分。

  3、合成生物学技术(耐热SOD, Ectoin,麦角硫因、重组类人胶原)

  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的生物工程菌, 使其产生原本该菌株不产生的特定产物,如功能小分子,复杂多肽和小分子蛋白质

  通过酶的作用以水为溶剂,代替传统有机合成,获得特定结构的物质(如手性分子,或分子特定位置加功能基团),绿色化工。

  采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对天然药物结构进行改造,以达到改善其不利因素,更好利用的目的。

  这几年有不少化妆品原料商都上市了,列在左侧。右边我列出来近两年备案的化妆品的新原料,就不一一展开了。

  我想讲一下包装,一直我觉得中国的包装水平不是特别的好。我昨天特别问了一下资深的包装方面的专家,中国整体包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今天的情况,其实从包装整体上来讲,产能和质量方面中国包装行业已经是世界领先。一些名牌用的包材,香奈儿,纪梵希,雅诗兰黛,倩碧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以前老说中国的设计不行,但是这几年也赶上来了。像红点奖,中国很多包装生产商也拿了这个奖。

  再看技术的先进程度,国内包材生产商有线上包装软件仿真设计,可以做现场设计,线上马上就可以看到最终呈现效果,各种涂装效果,比如电镀效果、变色,还可以看里面的结构。我昨天看了一下锦盛包材的网站,一键就能呈现最终的效果,非常仿真。我觉得现在中国包装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是非常先进的。

  还有生产设备方面,现在包装企业也很舍得花钱买进口的高端制造设备了,包括对智能制造,管理软件的投入也很舍得。

  那为什么中国包装和国外的看起来,好像日本的比较精致一点。日本人的性格比较细致,不妥协,讲求匠心和细节之处。其实中国模具能力也是够的,但是很多时候只是品牌选择的问题,精品的打造还是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去进步才行。为什么国外看上去的包装特别精致一点呢?很多就是做十个产品选七个,另外三个丢掉了,其实说到底,就是价钱,以及包装生产商和客户的质量意识。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专利申请也是很多的,当然总体和国际企业几十年积累还不能比,但追赶的速度很快。总体上,国内企业都开始有创新意识,也理解申请专利,发论文的重要性了。

  我下面举例一些数字,来展示这几年来我们国内对科研的重视和发展。我们应该自豪的。

  我们国家目前在推动功效评价方法这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除了防晒类,国外功效宣称大多都只有一些指南,而我们正把各种各样功效的测试,变成了可以实施的具体方法,我们只要持续在这个方向下努力,不出几年,我们的产品肯定是最有效的,开始时候确实很难,积累到一定时候,反而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强项。

  在体外评价方面,我国确实是短板。生化这块,还待医学,生物学,农业等领域的科研院所的帮助。

  目前很多国外的化妆品原料企业都是这方面能力特别强,用细胞,离体皮肤,人造皮肤做了很多的验证,且能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说明各种机理,通路,靶点,同时伴随很多支持文献,在商业宣传方面非常有价值。渐渐这方面的能力,成为竞争的新热点,要打动科技KOL,这些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的数字美妆和化妆品结合做得挺好,像AR虚拟试妆,AI皮肤检测,还有AI虚拟试发色。

  数字制造方面,这几年化妆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设备上的投入是很厉害的。珀莱雅的面膜生产线,是自动化的,都是由机械臂(工业机器人)依靠机器视觉来操作,面膜生产线几乎见不到工人。

  以前我也看到隆力奇关于化妆品工业4.0的报道,大家都在进步,我们国家有后发优势,新建的化妆品企业的设备,比我看到过的外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化妆品企业都要高级。

  除了硬件之外,还有一个是软件,现在我们一些大的化妆品企业都建了比较强的软件系统,像珀莱雅公司以SAP为核心,围绕着一大堆的软件模块。我们现在用APS高级生产计划系统,非常灵活和方便,生产过程有制造执行系统管控。

  其实,进步是社会全方面的,不仅是原料、生产设备,现在检测设备也国产化了。

  以前检测设备都买国外的,但是现在国产的一些设备都很好用,我也看到目前中检院新买的设备采购,很多都转向国内的设备生产商。

  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建议,关于未来化妆品的发展。大家知道华为断芯事件以后,国家科技导向改变,大学研究院以前关心的是写论文评职称,现在要求高校把科学也要变成技术,也要开始落地出产品了,这是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化妆品企业可以和学校做一些联合,共创,委托联系。我提这四点建议。

  在未来,我希望中国的原料代理商能慢慢地发展成中国的原料发展商,能够做一些投资,委托,鼓励中国本土原料企业更快地成长,包材企业也一样,慢慢成为立足国内一个稳定的生意。

  由此,原料商不仅有稳定的利润,还有真正的创新、可控的货源、可持续发展,来推动行业进步。

  中国化工材料粗制品远超韩国,中高级材料还稍弱韩国(如碳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在原材料等上游产业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化妆品产业才可能实现真正创新,站在世界前列。

  只有做好了原创,才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样中国化妆品产业才能真正的实现创新,站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