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业增加值增至2.8万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21.5万户,实现税收收入4032.5亿元……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服务业发展稳中提质,总量擎起半壁江山,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点。四川,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治蜀兴川的答卷。
规模扩大,总量跃居三产之首。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6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8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8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1.8:40.6:47.6调整为2021年的10.5:37.0:52.5,服务业占比较201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据半壁江山,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发展提速,增速实现两个高于。五年来,除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长3.4%外,其余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均保持8%以上较快增长,其中2017年增长9.7%,2018年增长9.5%,2019年增长8.4%,2021年增长8.9%,2017—2021年均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GDP增速0.9个百分点。
贡献提升,拉动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6年的51.5%升至2021年的57.2%,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贡献均过半,全省经济加速向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贡献下降,内驱动力逐步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转变。
活力迸发,社会参与更加活跃。随着商事改革逐步深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四川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成长,2021年,全省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121.5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的近九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70.3%,较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效益显现,稳定作用持续巩固。服务业是主要纳税主体,2021年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4032.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62.1%,较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由2016年的1816万人扩大至2020年的210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2016年的39.0%升至2020年的44.4%。
交通运输快马加鞭,实现“蜀道通”向“蜀道畅”的转变。铁路、公路、水运、民航运输网络规模持续扩大。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铁路营运里程5687公里,较2016年增加10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08公里,较2016年增加2085公里。建成出川大通道达40条。开行国际班列4358列,成都中欧班列境外城市站点达68个。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线路的畅通也带来了运输业的迅猛发展,2021年全省货物周转量2940.8亿吨公里,是2016年的1.2倍;旅客周转量从2016年的1686亿人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1950亿人公里,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1203亿人公里,2021年增至1303.3亿人公里,为2016年的77.3%,实现恢复性增长。
邮政通信突飞猛进,实现“4G”向“5G”的转变。建成沟通城乡、覆盖全省、联通全国、通向世界的现代邮政网络和包括光纤、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在内的电信5G网络。2021年,全省实现电信业务总量936.8亿元,2017—2021年均增速达68.9%。移动电线.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990.8万户,分别是2016年的1.7倍和1.3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邮政快递业务量迅猛增长,2021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374.2亿元,是2016年的1.9倍。完成快递业务量27.8亿件,平均每年增加3亿余件;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68.1亿元。
现代金融不断发展,实现“防风险”向“稳支撑”的转变。金融市场稳健运行。2021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77609.1亿元,较2016年增长64.5%。拥有保险公司102家,较2016年增加15家。实现保险保费收入2204.9亿元,是2016年的1.3倍。共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70家、基金公司1家(筹建中),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415家、期货公司营业部30家。证券开户数3286.9万户,是2016年的2.2倍。全年证券交易额213860.6亿元,是2016年的1.9倍。
新型经济异军突起,实现“不起眼”向“独角兽”的转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支付等新经济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以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科学研究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2016年的709户增至2021年的988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由576户增至922户。这2个行业营业收入达4411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44.1%,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6户,超十亿元企业67户,均比2016年翻一番。电子商务消费模式崛起,纳入全省统计监测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的交易额达16983.0亿元,是2016年的1.8倍。
科研实力显著提高,实现“追赶者”向“硬科技”的转变。全省科研实力、科研能力飞速发展。2021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5个,较2016年翻一番。专利授权1469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337件,分别较2016年增长140%和86.8%。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5个(其中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16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96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个。共登记技术合同18497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1396.7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338项。
消费升级成为热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城乡居民消费从无处购物到商业综合体“一站式消费”,消费热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消费形态由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消费升级逐步成为热点。2017—2021年,限额以上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4.9%,体育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7%,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3%,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1%。
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由弱变强,特别是近年来,四川着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打造,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天府之国逐渐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21年末全省A级景区793个,较2016年增加387个,旅行社1422个,较2016年增加462个;2020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数4.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70.1亿元。
科教文卫巩固优化。教育事业不断优化,2021年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92.1万人,较2016年增长32.8%;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已达14.7万人。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博物馆263个,较2016年增加2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分别较2016年增加14项和89项。广播电视全面覆盖,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6.1万张,较2016年增加14.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7.4万人,较2016年增加17.8万人;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54647.2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