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传来最新消息显示,6月1日之后,将全面恢复线下营业。但可惜的是,很多企业没能撑到这一天。
青眼调查发现,无论因为疫情,亦或最近几年市场环境巨变,今年已有上百家化妆品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从工厂、品牌到零售、门店,集体面临大洗牌。
经青眼初步调查,今年,上海与广州两地合计89家化妆品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上海59家,吊照时间集中在3月与4月份,广州有30家。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最短的2年,最长的20年,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21%。
从全国范围看,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也有部分化妆品企业被吊照,特别是此前杭州市上城区市场监管局还依法对100多户化妆品商户予以注销。此外,今年2月份,山西省左权县市场监管局发布公告拟吊销25家企业的营业执照,含有9家化妆品相关企业。
这些企业被吊照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连续六个月未开业。更具体来讲,企业如果没有报送年度报告,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连续六个月未进行纳税申报,没有实质性经营,会被清退。
据左权县市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拟吊销的企业均是两年没有交年报且联系不上的。进行公示后,若在60日内企业仍不与工商机关进行联系,就会直接进行吊销处理。”
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广州子祺化妆品有限公司下发的处罚书还提到,近期广州市正在落实《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关于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如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将筛选出符合“未依法报送年度报告、通过登记住所(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且最近六个月没有纳税申报记录条件”的企业名单,并组织对这些企业采取清理核查工作。
从企业类型看,上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从事化妆品批发零售业务,仅少数企业是工厂或品牌。
不过,不少行业人士对此并不感到惊讶。“部分批发商被淘汰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管有没有疫情的影响,这都是必然。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一位从事化妆品经营近20年的资深行业人士指出。
在他看来,此前,化妆品批发商大多是靠价格差来获利,谈不上管理和人员培训。“这种方式在以前物流不发达、信息不对称时,固然很赚钱,但是如今随着物流的便捷和信息的透明化,批发商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
杭州一位代理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批发商主要做的是流通品,而现在市场的价格太透明了,流通品已经几乎没有毛利,内卷太重,因此淘汰一批实力弱的批发商也不足为奇。”
一位河北的化妆品代理商也直言,“2020年时,我曾亲眼见证了河北当地的一个批发大市场中,有很多商户‘垮’掉。”他称,“近几年,倒闭的化妆品批发商和代理商都很多。”
不过,上述行业人士也均表示,化妆品批发商不会彻底消亡,而是朝着更加集中化的方向发展。“有实力的化妆品批发商会越来越大,并且其中一部分可能会慢慢转型为代理商。”
“一切的生意都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这句话是传统生意人奉行的准则,更是传统批发行业的真实写照。而伴随着互联网与新零售的出现,传统批发市场迅速没落,化妆品行业亦不能幸免。
与此同时,一位在山东拥有10家直营门店的美妆代理商告诉青眼,今年以来,其直营门店的业绩下滑了10%左右,而合作的CS门店业绩则下滑了20%~30%。“从整体情况来看,业绩下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糟糕的是各个门店的毛利都下降了。”他介绍,主要原因就是,门店的业绩变少,但门店的整体投入并没有变少,甚至活动力度比之前还要大,所以毛利自然就减少了。“这其中还有很多额外的成本,如员工的额外激励,滞销后再投入配送及收回退货的成本、大型活动的额外投入等。”
而今年早些时候,青眼通过走访也发现,杭州东站化妆品市场早已是“人去楼空”。部分商户直接告诉青眼:“这两年行情不好,人员流动很大。”(详见《关店潮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急速变化的环境早已对上下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无法适应变化的企业也就只好退出。
据了解,被吊照的广州丹利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市圣欣化妆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都曾代工生产过化妆品,但产品备案信息早就在3-4年前停滞,前者的化妆品许可证也已过期。
值得一提的是,5月1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示称,5家企业《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已超过有效期,将依法注销这些企业许可证。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个月里已经有数百家化妆品企业许可证注销,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企业“转行不做了”“不想做了”。
触发企业转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性价比不高,居高不下的人工、原材料和产品备案成本,压得企业喘不过气。而且,并不是说企业投入越多就能赚得越多,至少短期很难回血,回报周期比较长。
因此,去年多家化妆品代工厂在高投入下,还是出现了亏损。到今年,订单减少、成本上涨、利润下降的矛盾仍在加剧,当下化妆品行业依然危机四伏,行业也更是需要抱团取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