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包装“过度”?小心变欺诈!
2022-05-28 115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消费经历:花高价购买包装精美的产品,拆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商品本身没多少价值。特别遇上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一些豪华月饼礼盒、粽子礼盒的外包装套娃式“喧宾夺主”,这些盒子扔了不忍,留着无用。

  到底是“吃粽子”还是“吃包装”?这是每年端午前夕,很多市民一而再再而三发出的追问。近日,国家再出招,市场监管总局5月26日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要求粽子月饼包装再“瘦身”。

  对商品进行适度包装,既可以提升产品颜值,吸引消费者购买,又可以避免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出现磕碰。但日渐“虚胖”的过度包装,显然背离了保护的本意。“精美外衣”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更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过分夸张的层层包装,更容易为缺斤少两创造空间。中消协曾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或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等,既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个“安”不仅是安全,更是安心。随着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理念逐渐成为“新风尚”,不盲从包装、聚焦产品本身的消费观也逐渐被大众接受。任何容易造成浪费的产品都将被消费者用“脚”淘汰。相关企业必须要拿出决心,对照标准,从美学设计、包装材料等方面着手,用美观实用的轻包装替换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包装“减负”不夺目,味道“加分”得人心。酒香不怕巷子深,与其在包装上花心思“吸引眼球”,不如在口味上多调研“抓住胃”,才能真正获得市场,拥有“回头客”。

  监管部门也需要主动作为,用严厉的惩处倒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遏制过度包装,推动包装“减负”新风尚,离不开社会每一环的参与。只有让过度包装失去市场,才能让“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在现实中不再上演。(林惠虹)